加味龙胆泻肝汤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疗效观察 赵宏伟、张永熙、尹莹、冯常青 目的:观察加味龙胆泻肝汤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湿热毒蕴证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符合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湿热毒蕴证诊断标准的病例13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0例,口服加味龙胆泻肝汤,每次100mL,每日2次。对照组62例,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10mg,每日1次,扑尔敏片4mg,每日3次,维生素C丸 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主客观症状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在2周后有效率分别为72.86%和51.61%,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4周后有效率分别为91.43%和66.13%,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关键词:皮炎;激素依赖性;加味龙胆泻肝汤 目前,在皮肤科领域,皮质类固醇激素的临床效果已得到广泛的认可,并广泛应用于皮炎、湿疹等皮肤病的治疗。但在治疗的同时,尤其是广泛、长期外用时,可引起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痤疮样皮炎等不良反应,使患者出现皮肤潮红、干燥、甚至皮肤萎缩等不适,特别是在普通的面部过敏性皮炎的处理上,由于患者不了解或者医生指导失误,反复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容易产生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其发病率日渐增高,其治疗已成为皮肤科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应用加味龙胆泻肝汤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5年1月—2006年12月,笔者应用加味龙胆泻肝汤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132例,均为女性,年龄18~45岁,反复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4周~15年,有皮炎平、肤轻松、艾洛松、复方咪康唑等。13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6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皮损、症状具有可比性。 1.2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①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超过4周; ②呈激素依赖性或有反跳现象,即应用糖皮质激素后病情改善,停药后发生严重的激素反跳性皮炎; ③皮损:表现为潮红或红斑、丘疹、痤疮性皮损、酒渣鼻样皮炎、毛细血管扩张等;④局部瘙痒、干燥、灼热或触痛,日晒或热浴后加重等。 中医辨证标准,入选标准参照张志礼教授根据皮损和自觉症状相结合辨皮肤病及辨证和辨病相结合的思路[2],符合湿热毒蕴证者入组。 湿热毒蕴证:面部皮肤红斑色鲜红,新皮疹不断出现,潮红肿胀,丘疹色红,水疱、脓疱,糜烂渗液,毛细血管扩张,自觉灼热、疼痛,瘙痒剧烈,遇热加重,得冷则舒,口干,便干,小便黄赤,心烦,夜寐不安,舌红苔黄,脉滑数。 1.3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入选符合以上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分型标准者。排除不符合以上标准者;伴有肝肾疾患、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精神病患者;妊娠和哺乳期患者;正在接受其他治疗者。 2方法 2.1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首先停用所有激素等相关药物。 治疗组口服加味龙胆泻肝汤,方由龙胆草 对照组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10mg,每日1次,扑尔敏片4mg,每日3次,维生素C丸 两组均采用以下外治法:3%硼酸溶液冷湿敷,每次20min,每日3次。两组均停用所有护肤品以及其他外用药物;避免风吹、日晒等户外活动;忌食辛辣刺激之品。 治疗组与对照组同时治疗4周,分别在治疗当天及每周记录皮损消退、瘙痒缓解情况及相关的不良反应,分别在2周后及4周后进行统计分析,评价疗效。 2.2统计方法 利用统计软件SPSS11.5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计算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3疗效评价及结果 3.1疗效评价 按4级评分法记录治疗前与治疗2周后及4周后的各项临床指标,分别为面部潮红消退,毛细血管无进一步扩张,皮肤萎缩恢复,皮疹基本消退并无明显反复,患者无明显干燥、瘙痒等不适感。 治疗评分以上述5点为临床指标,分别计20分。 疗效标准:根据疗效指数进行评价。疗效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痊愈为疗效指数>90%;显效为60%~89%;有效为30%~59%;无效为<30%,有效率为痊愈率加显效率。 3.2结果 治疗组70例治疗前总评分90.6,治疗2周后为41.1,治疗4周后为10.3;对照组62例治疗前总评分88.3,治疗2周后为49.2,治疗4周后为30.5;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经过治疗,2周后有效率分别为72.86%和51.61%,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4周后有效率分别为91.43%和66.13%,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4讨论 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多是由于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出现面部皮肤的炎症反应,并对激素有依赖性,停用后出现皮损加重等反跳现象,严重影响患者的面部美观。 目前有两种治疗意见: ①逐渐递减激素浓度,延长间隔时间,最终撤除激素; ②彻底停用激素类药物。 根据笔者的临床观察,从疗程、不良反应、痊愈率来看,彻底停用激素类药物,采用加味龙胆泻肝汤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疗效确切。 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是近年来皮肤科发现的一个新病种,祖国医学对此尚无相关病症记载。根据“三因学说”,可把本病归于不内外因“中药毒”范畴。丛慧等认为皮质类固醇激素类药物属中医辛燥甘温之品,误用日久助阳化热,积久伤阴。 笔者认为该病的病因病机为长期过量的药毒侵袭肌表,蕴阻于皮毛腠理,不得疏泄,日久酿湿生热,湿热毒蕴则面部出现红斑、潮红肿胀、丘疹色红、水疱、脓疱,糜烂渗液,伴灼热、疼痛、瘙痒等症状;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则出现毛细血管扩张;热盛伤阴,血燥生风,肌肤失养则皮肤干燥、脱屑、萎缩、变薄。 笔者采用加味龙胆泻肝汤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取得了满意疗效,方中龙胆草上泻肝胆实火,下清下焦湿热,黄芩、栀子苦寒泻火,柴胡与黄芩相合既解肝胆之热,又增清上之力;野菊花、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马齿苋、白鲜皮清热除湿止痒;车前子、泽泻清热利湿,导湿热下行,从水道而去,使邪有出路,则湿热无留;生地、丹皮、丹参、当归凉血活血,滋阴养血;甘草缓苦寒之品防其伤胃,并调和诸药。以上诸药相互配伍,共奏清热解毒、凉血消肿、除湿止痒之功。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龙胆泻肝汤有显著的抗炎、抗过敏、抑菌作用,其中龙胆草、栀子、车前子、泽泻有抗炎利尿消肿的作用;黄芩中含有黄芩苷元能抑制肥大细胞的酶激活系统,从而起到抗炎、抗过敏作用;柴胡不仅有抗炎解热的作用,而且还有明显的镇静、抗过敏的作用;牡丹皮、生地、甘草具有一定的抗炎、抗过敏作用,甘草还有皮质类固醇激素类样作用;马齿苋、丹参、当归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有显著的抗组织胺作用;金银花、野菊花、白鲜皮有明显的抗炎抑菌解热的作用。以上药物组合成加味龙胆泻肝汤,共同起到抗炎、抗过敏、解热、消肿的作用。 加味龙胆泻肝汤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除湿止痒的功效,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治疗4周后,有效率达91.43%,与对照组有效率66.13%相比,其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