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素依赖性皮炎及其诊疗 田 分、张守民 关键词:激素;激素依赖性皮炎;诊断标准 近10年来,由于外用激素制剂引发的皮肤损害急剧增加,临床报道也日益增多。但国内的皮肤科疾病专著尚未将此病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加以阐述,在临床研究中,对本病的概念、病因、临床特点、诊断标准及治疗大法等方面尚缺乏明确的标准。 现在综合近10年来国内有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出激素依赖性皮炎的概念、病因、临床特点、诊断标准及治疗大法。 1 概念 长期外用激素可导致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色素失调、烧灼感、萎缩纹、多毛、痤疮及酒渣鼻样皮疹。 激素对各种原因(如感染、过敏、物理因子等)引起的皮肤炎症有明显的非特异性抑制作用,外用后虽可使病情迅速改善,但它只是抑制炎症反应,而不是治愈炎症,非正规的激素滥用,一旦停药,原发病就会复发或恶化。当重新外用激素后,上述症状或体征很快消退,再度停药,迅速再发,且比以前更加剧烈,一般药物难以控制。 临床报道的外用激素所致的皮肤损害中,多是由于非正规治疗各种皮肤病过度外用激素造成的。外用激素的反跳现象,迫使患者长期外用激素导致皮肤的一系列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临床报道的外用激素的皮肤损害,称作“激素依赖性皮炎(hormonedependencedermatitis,HDD)”比较恰当。 2 病因 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病因无疑是外用激素不当。诱使患者过度使用激素的原因多是为治疗原发的皮肤病。 陈晓红等观察的268例患者中原发病为面部痤疮102例、脂溢性皮炎62例、单纯糠疹50例、酒渣鼻26例、浅部真菌病15例、婴儿湿疹与尿布皮炎8例、外阴瘙痒5例,所用激素多为氟轻松、丙酸氯倍他索、氯氟舒松等强或超强的激素制剂。 戴溱、陈国勤报道的病例使用激素的时间均在1个月以上。龚士伟报道的病例在同部位持续外用激素3周以上。 龚士伟、曹萍提出,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主要原因是:①适应证掌握不准确。②药物品种选择不当,均为中强效含氟制剂。③用药剂量大、时间长,这是最主要的原因。④用药部位选择不当。同时,他们指出由于人体各部位皮肤厚薄不一,薄的部位对激素吸收较易,更易发生不良反应,且所需用药时间短。 从诸多临床报道看,诱使患者或医生过度外用激素的原发性皮肤病以痤疮、脂溢性皮炎、酒渣鼻、单纯糠疹等好发于面部的皮肤病为主,激素品种主要是强效或超强效的激素制剂,使用时间通常在1个月左右。 3 临床表现 国内临床报道的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特点: 3.1 好发部位 发生于过度使用激素的皮肤原发疾病的患者,多数发生在面部。曹萍、李凤仙等认为,这与面部皮肤薄嫩、血管丰富、吸收效果好有关,且最易诱使患者过度使用激素。 3.2 好发人群 多见于中青年女性。赵婕等[3]报道的243例患者中,男女比为3∶240,年龄18~45岁42例;戴溱报道的70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4∶56,年龄14~53岁,平均年龄29岁。曹萍报道的56例患者中,男女比为6∶50,其中年龄18~35岁者42例。 3.3 皮损特点 皮损主要是激素长期外用所致的激素本身的副作用及对激素产生的依赖性所产生的。马利斌[9]报道的皮损为大小不等的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痤疮。 龚士伟统计的87例患者中皮损表现:红斑100%,皮肤萎缩75.9%,毛细血管扩张71.3%,炎性丘疹、脓疱为52.9%,多毛46.0%,原发病加重41.4%。赵婕等则形容皮损呈酒渣鼻样皮炎表现,外用激素药膏可缓解,但停药后症状复发且加重。 3.4 症状特点 灼热、瘙痒、疼痛是最典型和突出的症状,几乎所有临床报道中均具有遇热加重、遇冷减轻的特点。 4 诊断 对激素依赖性皮炎的诊断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多数临床报道是根据临床特点自拟诊断标准。 张磊等拟订的诊断标准是:①有1个月以上外用激素病史;②停用激素后2~10d,原有疾病或皮损复发或加重;③主观症状包括瘙痒、灼热感、干皱感、疼痛;④客观症状包括炎性丘疹或脓疱、红斑、潮红水肿、皮肤干、脱屑、毛孔粗大、色素沉着、毛细血管扩张、表皮萎缩,具有①、②且③、④各见1条以上。 该诊断标准从激素使用的时间、原发皮损对激素的依赖现象、主观症状和客观症状四个方面确定激素依赖性皮炎的诊断,比较全面。 5 治疗方法 近10年来国内有关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临床报道中,中医、中西医结合方法最多,显示了中医药在本病的治疗中具有优势。虽在传统中医医籍中并无此病的记载,但以中医基础理论辨证其病机不外风、热、毒邪阻滞于面部,浸淫血脉,治疗上以疏风、清热、解毒、凉血、养血为大法进行辨证论治。 5.1 中医治疗 郑蓉将本病辨证分为五型: ①风热郁肺证(以丘疹性痤疮皮损为主),以疏风清热,内服清疏饮,桑白皮、黄芩、石膏、荆芥、防风、菊花、蝉蜕、金银花、连翘,外用二黄汤:大黄、黄芩、苦参,甘草; ②热毒滞肺证(以脓疱性痤疮样皮损为主),治以清热解毒、泻肺,内服解毒饮、黄芩、黄连、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半枝莲、金银花、连翘、莱菔子、生大黄,外用二紫汤:紫草、紫花地丁、红藤、甘草; ③肺胃热盛挟湿证(以酒渣鼻样皮炎,口周皮炎样皮损为主),治以清胃泻热利湿,内服清胃饮:桑白皮、地骨皮、黄芩、黄连、石膏、栀子、生大黄。外用黄白汤、大黄、白芷、野菊花、甘草; ④血虚风燥证(以面部皮肤干燥、脱屑、瘙痒、皮肤有紧绷感为主),治以养血润燥疏风止痒,内服润肤饮:沙参、麦冬、天冬、当归、生地、丹参、防风、蝉蜕,外用二白汤:白芨、白僵蚕、黄芪、当归; ⑤气虚血滞证(以面部皮肤变薄、面颊发红,可见树枝状或网状毛细血管为主):治以益气活血,内服二丹饮:丹参、丹皮、党参、白术、黄芪、太子参、薏苡仁、紫草。外用上药加减做成导入液用超声波导入。 10d为1个疗程,治疗100例。前4个证型95例,治疗1~4个疗程,100%治愈;第2个证型5例,治疗4个疗程,显效1例,好转2例,无效2例。 张美芳等采用黄柏 张磊等用金黄散 5.2 中西医结合治疗 刘西娟等采用中药内服配合外用1%硼酸水湿敷治疗,内服:白芽根 温兰义等采用中药湿敷(马齿苋 5.3 西医治疗 崔勇报道用肝素钠软膏治疗,强调本病的治疗原则为局部保护和安抚,更重要的是皮肤的自我更新作用,肝素钠对表皮的生物活性表现在促进血液循环,增加缺血组织的血液供应,从而促进营养供给和废物排泄,利于皮肤的更新代谢。 患者分为3组,A组患者用肝素钠软膏(海普林软膏);B组用常规治疗药物(硼酸软膏);C组用单纯软膏膏体。疗程3周。A组120例:痊愈32例,显效63例,有效21例,无效4例。B组60例:痊愈4例,显效18例,有效19例,无效19例。C组60例:痊愈1例,显效8例,有效17例,无效34例。 周英芹用负离子喷雾机每日喷雾面部15~20min治疗,同时与用特非那丁60mg,每日2次,外用维生素E霜每日2次治疗作对照,疗程2周。喷雾治疗组50例,痊愈20例(40%),显效17例(34%),有效10例(20%),无效3例(6%);对照组35例,痊愈5例(14.29%),显效7例(20%),有效10例(28.57%),无效13例(37.14%)。 耿文军等用氦氖激光治疗,采用JDZ-3型综合激光治疗仪,氦氖激光功率30mW,光斑直径 6 小结 近年来,激素依赖性皮炎已成为皮肤科门诊的常见病,明确认识其概念、病因、临床表现、制订统一的诊断标准及掌握其治疗大法已成为当务之急。 激素依赖性皮炎是由于患者或医生对外用激素的适应证把握不准确,或过度外用激素所导致的原发皮损对激素的依赖,以及由于这种依赖性迫使患者长期使用激素引起的皮肤炎症性损害。临床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好发于面部。皮损以皮肤潮红、丘疹、皮肤萎缩、变薄、毛细血管扩张、痤疮、酒渣鼻样改变等为特征,自觉症状以灼热、瘙痒、疼痛、干燥、脱屑和紧张感为主。 临床诊断主要从激素使用的时间、原发皮损对激素的依赖现象、主观症状和客观症状四个方面确定:①局部外用激素1个月左右;②停用激素后2~10d原有疾病或皮损复发或加重;③主观症状:灼热、瘙痒、疼痛、干燥、脱屑和紧张感;④客观症状:微血管扩张、红斑或潮红、水肿、丘疹、脓疱或痤疮、色素沉着或皮肤萎缩,患者同时具备①、②两条以及③、④条中具备1项者即可诊断为激素依赖性皮炎。 在本病的治疗中,中医、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的临床报道最多,显示出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在本病的治疗中具有优势。由于导致非正规外用激素的原发病和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皮损表现不尽相同,治疗上应在疏风、清热、解毒、凉血、养血的基础上灵活地辨证治疗,外用药以清凉、安抚为主,并注意避免外界冷、热及日光等理化刺激。 参考文献: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