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的皮肤过敏反应 马月光、李进 摘要:从文献学的角度概述了中药皮肤过敏反应的类型,包括接触性皮炎、药物变态反应等多种致敏途径。分析了中药引发过敏反应的原因,并对皮肤过敏反应的防治加以总结。 关键词:中药;皮肤过敏反应 随着中草药的广泛应用,新品种、新剂型的开发以及给药途径的多样化,近年来关于中草药引起过敏反应的报道日益增多。张青叶等对1992~1994年中国药学文摘中记载的药物不良反应报道统计,其中中药过敏反应病例1992年为72例,1993年为83例,1994年为191例,分别占中药不良反应总例数的42.6%、31.8%和33.4%。 据统计,1966年1月~2000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住院治疗的病人中,由中药引起皮肤过敏的情况占6.3%。中药引起过敏反应的类型有多种,可以从局部轻微的皮肤瘙痒到人体各系统、器官、组织的病变。因此,一旦发生皮肤反应即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而皮肤过敏反应最为常见,占全部过敏类型的80%~70%。 据笔者统计,引起皮肤过敏反应的常用中药有: ①单味中药及制剂:共70种,其中发生频率较高的为:三七、天花粉、乳香、没药、鸦胆子、雷公藤、番泻叶、蜈蚣、丹参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柴胡注射液、穿心莲注射液等。 ②中成药及复方制剂:共72种,其中发生频率较高的为:清开灵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清热解毒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银黄注射液、参麦注射液、正天丸、六神丸、牛黄上清丸、华佗再造丸、跌打丸、三九胃泰、牛黄解毒丸、藿香正气水、正红花油等。 ③有效成分制剂:蝮蛇抗栓酶、藻酸双酯钠、黄连素等。 1 皮肤过敏反应的类型 1.1 接触性皮炎中药接触性皮炎近年报道较多。接触性皮炎不仅限于湿疹样损害,还可以表现为荨麻疹样、多形性红斑样、痤疮样、紫癜样、红皮病样、血管炎样以及色素改变等多种形态;亦可以出现全身性反应,如过敏性休克。中药接触性皮炎病人斑贴试验多对香料呈阳性反应,提示芳香类中药可能是致敏原,而中药活血消炎止痛中药是常见的致病原,如红花油、麝香止痛膏等。 1.2 药物变态反应中药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皮肤黏膜及其他器官的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药疹,也可伴有全身症状或其他器官的变态反应。中药变态反应引起皮肤过敏多为Ⅰ型变态反应,即IgE依赖型。当变应原遇到易感个体后,若在易感个体体内产生了足够对应变应原的特异性IgE抗体,机体便被致敏了。致敏的个体再遇到该变应原,就会发生Ⅰ型变态反应。 2 引起皮肤过敏反应的原因 2.1 药物因素 2.2 制剂因素 3 皮肤过敏反应的防治 用药前应仔细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及过敏性疾病,应避免应用已知过敏药或与过敏药结构相似的药物。详细了解药物的成分、性能及可能发生的反应,勿滥用、错用药。告知患者致敏药物的名称,并记录在病历中,以防再次用药。 严密观察治疗反应,一旦发生过敏,应立即停药,并采用静点葡萄糖盐水或多饮水以加速药物排出。同时采用抗过敏治疗,其中对轻型药疹可使用抗组胺药、维生素C、钙剂及中等剂量的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待皮疹消退后减量至停药。对重型药疹则应积极住院抢救,加强护理及支持疗法。 另外,可采用外用药止痒,保护皮肤。对无渗出性药疹可用单纯粉剂或洗剂;有渗出用湿敷或油剂;大疱可用无菌针抽出疱液,外用1%龙胆紫。当然,更应严格监控药品及制剂的质量,遵守中药炮制规范,做好药物的保管和贮藏,确保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