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皮损中糖皮质激素受体α和β的表达及意义 吴景良、纪华安、肖尹、陈东来、刘刚、张理涛 摘要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受体(GR-α和GR-β)在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5例临床和病理确诊的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A组)、10例面部亚急性湿疹患者(B组)、10例外科手术切取的面部外观正常皮肤(C组)GR-α、GR-β的分布特点和表达强度。 结果:GR-α和GR-β主要在阳性细胞的胞浆着色。C组中GR-α阳性颗粒主要表达在表皮基底层。A组和B组中GR-α在表皮全层均有表达,染色较深。C组中GR-β表达主要位于基底层且阳性细胞数相对较少或者无表达,A组和B组与C组GR-β表达基本相似。GR-α、GR-β在皮脂腺、汗腺均有表达。A组患者皮损GR-α表达强度较C组明显增高(UC=70.0,P=0.014)。3组间GR-β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0.856,P=0.652)。 结论: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皮损中GR-α表达增高可能和激素依赖性皮炎的免疫病理过程有关。 关键词:激素类 皮炎 面部 受体,糖皮质激素 免疫组织化学 因糖皮质激素(GC)能抑制炎症反应、快速控制症状而受到医生和患者的青睐。近年来,随着GC外用制剂及含GC化妆品的广泛使用,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已成为皮肤科门诊常见病之一。现已证实,GC在体内与GC受体(GR)特异性结合才能发挥作用。为了探讨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发病机制,指导临床治疗,笔者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面部亚急性湿疹患者皮损及面部外观正常皮肤中GR-α和GR-β在表皮各层细胞中的表达。 1对象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35例皮损标本均来源于2006年4月—2008年3月天津市长征医院皮肤科门诊和病房患者,采用环钻或手术取材,用10%的甲醛溶液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并连续切片。25例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A组)经临床和病理确诊,均符合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诊断标准,其中男10例,女15例,年龄18~76岁,平均(48.76±13.77)岁;10例面部亚急性湿疹患者(B组)均经临床和组织病理确诊为亚急性湿疹,其中男5例,女5例,年龄6~78岁,平均(50.4±24.13)岁。所有患者均无其他系统疾病。选取天津市长征医院10例面部外观正常皮肤(因整形美容而做手术)作为对照组(C组),其中男4例,女6例,年龄25~73岁,平均(45.6±15.61)岁。3组年龄(F=0.634)、性别(χ2=0.312)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A组和B组皮损组织为天津市长征医院病理室确诊的存档蜡块。C组用组织切片包埋剂(OCT)固定,-80℃冰箱冻存。 1.2.1主要实验试剂 鼠抗人GR-α单克隆抗体、鼠抗人GR-β单克隆抗体、SP免疫组化系列工作液试剂盒及DAB显色液,均为天津宇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品。 1.2.2实验方法 免疫组化SP法,切片常规脱蜡水化,抗原热修复10min,3%H2O2避光室温孵育10min,正常山羊血清封闭,室温孵育10min;滴加一抗,37℃孵育2h;滴加生物素化二抗,37℃,湿盒内孵育20min;滴加三抗,37℃,湿盒内孵育20min;上述过程中,除正常山羊血清外,各步骤后均以PBS冲洗3~5min,3次。DAB显色后复染,脱水,透明,中性树胶封固。实验设阳性对照,作为质量控制标准;同时设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冰冻切片用丙酮固定后,滴加3%H2O2避光室温孵育10min,其余同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步骤。 1.2.3免疫组化法检测GR-α、GR-β结果的判定 (1)表皮各层细胞GR-α、GR-β阳性细胞数量比例检测方法:GR-α、GR-β阳性表达为胞浆和胞核呈较均匀的棕黄色染色,以“+”表示。阴性结果为不着色,以“-”表示。低倍镜下在皮损处选择染色均匀阳性细胞最密集背景最清晰的5个区域,每个区域在高倍镜下计算每100个细胞中阳性细胞数比例,最后计算5个区域中阳性细胞比例的平均值作为该标本GR-α、GR-β阳性细胞的数量比例。 (2)表皮各层及间质炎性细胞GR-α、GR-β表达强度的评定办法:根据表皮细胞及炎性细胞中阳性呈色细胞数量比例和染色强度半定量表示为:①细胞呈浅棕色为1分,细胞呈棕色为2分,细胞呈棕褐色为3分;②呈色细胞数量比例≤10%为1分,呈色细胞数量比例10%~50%为2分,呈色细胞数量比例≥50%为3分。③以上两项和<3分为弱阳性(+),3~4分为阳性(++),>4分为强阳性(+++)。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中多个独立样本比较的Kruskal-WallisH秩和检验、两个独立样本比较的Mann-WhitneyU秩和检验。2结果2.1GR表达部位GR-α和GR-β主要在阳性细胞的胞浆着色。C组中GR-α阳性颗粒主要表达在表皮基底层,见图1。 A组和B组中GR-α在表皮全层均有表达,染色较深,阳性细胞弥漫于全层,GR-α表达明显强于C组,见图2、3。 GR-α在皮脂腺、汗腺均有表达。C组中GR-β表达主要位于基底层且阳性细胞数相对较少或者无表达,见图4。 A组和B组与C组GR-β表达基本相似。GR-β在皮脂腺、汗腺均有表达。2.23组GR-α、GR-β在表皮中表达强度比较3组的表皮各层及炎症细胞中GR-α表达强度不完全相同(P<0.05),3组表皮细胞中GR-β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A组与C组GR-α表达差别有统计学意义(Uc=70.0,P=0.014),B组与C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Uc=40.0,P=0.147)。 3讨论 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毒、抗免疫和抗休克等作用,其发挥生物学效应的分子机制是与胞浆中受体GR结合后进入细胞核,调节多种前炎症基因表达而发挥其抗炎作用。GR包括GR-α和GR-β,GC主要通过结合GR-α发挥作用,研究发现GR-β对GR-α的功能有拮抗作用。本实验中,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组和面部亚急性湿疹组中GR-α全层均有表达,阳性细胞弥漫于全层,染色较深。3组中GR-β在基底层有较少表达或者无表达。 本实验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证实表皮组织中也存在GR,是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的作用靶位。在相同浓度的地塞米松刺激下,随着刺激时间的延长,GR-α的表达出现下调,GR-β的表达则出现上调。这说明糖皮质激素具有下调GR-α和上调GR-β表达的作用[3]。在不同时间及不同浓度地塞米松处理后HaCaT细胞GR-α表达的研究中,发现GC能下调HaCaT细胞GR-α的表达,但此下调反应并无GC浓度依赖性效应,而呈GC作用时间依赖性效应。 Kam等的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IL)-2和IL-4联合作用可以使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上GR-α的密度增加,但其与GC的亲和力则显著下降。另外,有研究发现机体对炎症反应产生应激反应,诱导GR-α表达上调,这种反应是对机体的一种保护作用,使机体免受Th1分泌的炎性因子与活化的吞噬细胞的损伤。而在本实验中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组GR-α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7)。 笔者推测在原发疾病过程中,皮肤组织结构的改变和局部炎症的作用造成皮损中GR-α表达增加,但其与GC的亲和力显著下调,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致使皮肤萎缩,GR-α表达下降,影响内源性糖皮质激素发挥生物效应。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外用高效糖皮质激素抑制局部淋巴细胞增殖、活化及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释放,使机体受到抗原刺激时,不致产生免疫损伤。当突然停用高效糖皮质激素制剂后,由于GR与GC的亲和力低,内源性糖皮质激素不能很好发挥其生物效应,导致Th细胞功能失调,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释放增加,从而使患者处于免疫紊乱状态,出现症状和体征。 参考文献:略 |